“一带一路”建设宜稳步扎实推进
发布时间:2015-11-05
从2013年9月7日习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到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框架日趋形成,2016“全面推进”年的到来使之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回首过去近三年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项目成果显著,例如蒙内铁路的建设、中匈协议的签署、亚投行的成立等等。同时,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被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所打动,从疑虑、观望、到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主观盲动、急于求成、自说自话的现象和问题,以免造成各个局部推动进程参差不齐的状况,为此本人认为着眼长远求发展、脚踏实地稳推进,才是“一带一路”大视野、大格局、大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一带一路”涉及领域多。“一带一路”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关系,又包涵众多子领域。仅就经济而言,是“一带一路”建设主体,涉及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从包括交通、铁路、航空、电信、电力、核电、城市的公共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互联互通,从产业投资、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到能源资源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从涉及参与海上沿线国家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海上合作到海洋经济合作、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开发,等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反映经济的要求,又反作用于经济,为实现经济的要求开辟道路;经济和政治作用是通过教育为媒介实施的;文化是经济发展动力,贯穿于经济发展的过程;科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器;外交是“一带一路”海外区域使用的途径和方法。由上可知,“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一步步稳步协调发展,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急于求成只会事倍功半。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分出主次,先从经济入手,打好基础,逐渐取得文化和政治上的交融互信,最终促成合作共赢;同时,在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全面对接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项目合作,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第二,“一带一路”涉及地域广。“一带一路”沿线不仅包含我国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及内陆地区,而且还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建成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政治稳定,人心思定,步调一致地奔小康、实现“中国梦”。但是在海外,“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一,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顾虑、看法以致分歧;有的内部势力众多,利益需求多样,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再加上各国民族信仰和文化差异,使我们的建设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等等,诸多因素决定了 “一带一路”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个个区域合作的倡议达成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形成,这个过程需要平稳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在各国的实施和建设来日方长,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着急不得。
各国参与区域合作时除了会考虑经济利益,也会考虑到本国外交、安全和对外经贸战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中国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而是考虑这些国家需要什么东西,这也是一个协商的过程。”目前,我们应该避免在各种场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天朝大国的恩赐心态,采用“一国一模式”和“一地区一模式”,具有互补性、生态可持续的项目优先发展,双方都有意愿的项目先行合作,双边关系好、国家内部稳定的战略或项目先对接,也可采取先民间后官方方式合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一带一路”。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跨度大时间长。历史上,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唐盛世,丝绸之路的发展经历了近八个世纪;美国的崛起历经200多年;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经历71年的发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讲到的“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并没有限定一个确定的时间进程,只是给出了战略框架,也可以说是战略终极目标,所以“一带一路”必将经历一段相当长发展建设时期。
“一带一路”这个系统工程,没有时间终点,但需要有时间节点。这要求我们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补充完善的“一带一路”战略体系,规划战略发展阶段,以此确定发展时间节点,并根据实际发展建设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阶段目标,不断向终极目标靠近。调整步调,随机应变,这个时间节点也意味着开始和延续。近三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冒进则暗,扎实、稳健、有序地发展,才能打好根基,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这是“一带一路”务实的策略之选。